
什么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来源: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强调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参加生态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美色的同时,要注意不以个人一己意志强加于自然和其他生命,如见到野兽不要去打扰,更不可去捕捉,学会静观默察、敬天惜物,认真听取周围的天籁之声,并通过摄影、写生、观鸟、自然探究等活动,充分感悟和审美自然。
一般说来,自然旅游和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旅游可以被视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定义: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为什么要开展生态旅游?
不过要开展生态旅游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首先,保留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通常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生态旅游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费用高,有时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第二,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期望经常无法实现。比如说,你花钱去陕西长青保护区看熊猫,若是能在野外痛快地看上一通熊猫,你才会觉得钱没白花。而实际上在野外能看到熊猫的机会非常低。我在野外研究了几年的熊猫,也只看到过一次,而且是屁股一闪而过。一般的游客要想在几天的时间里就看到熊猫,无疑是不现实的。第三,生态旅游的客源比较少。生态旅游要求游客具备比较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那些满足于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照张相转身就走的游客,对生态旅游是不感兴趣的。第四,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规模有限。生态旅游的游客分两种:一种是“吃苦”型,多是年轻学生,几个人背上帐篷、揣上几包方便面就敢进山,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条件虽苦,乐在其中。不幸的是,这些人往往精神可嘉,却囊中羞涩,拿不出几个钱来。另一种是“享受”型,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富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年老的人。他们有钱也舍得花钱,但他们的要求也不含糊:住宾馆,有餐厅,有车船飞机。因此能够接待他们的景点是不多的。所以,尽管有人把生态旅游夸得天花乱坠,事实上,连生态旅游的鼓吹者也不得不承认,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既然生态旅游要求这么苛刻,政府又怎么能大张旗鼓地推广呢?这其中的奥妙是,旅游行业和政府把自然旅游(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了起来。这样一来,生态旅游的范围可就没边了。哪种旅游能脱离自然环境?认真起来,连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才能把旅游列入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才能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上演全民发展生态旅游的“节目”。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的破坏,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
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特征:
生态旅游的四大效益
一、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
生态旅游对经济的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增加支出,而间接影响体现为增加旅游消费,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和知名度。生态旅游提升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促进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也可以使社会分工趋于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的机会等等。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由于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认为一颗50年古树可以产生的价值为19万美元。计算的过程包括:它生产氧气的价值、清除空气污染的价值、保持水土流失的价值、为动物构建家园的价值等。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体现在现实的经济意义,也体现在潜在的,长期的经济意义。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旅游最主要的方面。
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提高了旅游收入水平
提高生态旅游地域知名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其他机会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旅游促销和旅游者的流动等等,提高了区域的知名度,改善了投资环境,产生了名牌效应,增加了无形资产,为经济联合、吸引外地资金创造了条件,旅游业成为全省外商投资较多的行业。
2、生态旅游的开发增加了本地区经济收入,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还可以带来若干间接效益。据测算,国外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以带动2.5美元的间接收入,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12美元。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帮助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也在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会逐渐没落了。现在的旅游资源是经由历代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在意义。
生态旅游也将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财富。其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生态旅游主要是自然生态旅游,但也有民族生态文化、地域生态文化的旅游内涵。为了开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就需要对当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继承、保护和发扬,以便进一步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
2、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
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内容和生命质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旅游方式,不仅能更多地赋予旅游者地理、历史和生态环境知识,而且比其他旅游活动更有效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对人们的身体、工作、事业和生活都会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国民素质是以知识、技术和对社会关注水平为标志的,生态旅游恰是这种深厚的自然和文化的供给源头,人们通过生态旅游,能够更好的培养其崇尚文明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促进生态旅游区社会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
生态旅游往往是一种跨国界、跨地区的广泛人际交往活动,接待国际生态旅游者同一般旅游者一样是对外开放和有好往来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扩大国际合作和民间外交,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各旅游区改善自身的社会、政治、政策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全面发展,提高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
4、 促进社会安定
除了上述社会效应外,生态旅游还可促进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消除生态旅游区的民族隔阂、促进社会安定,优化市场需求结构等。
三、生态旅游的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全新的旅游形式,其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根本宗旨是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从永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正面效益是十分明显的。
1、提高环境质量的效益。
优越的环境质量是生态旅游最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在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如果没有优越的环境,旅游资源再好,也不可能成为旅游胜地,有一些地方既没有出色的文物古迹,也没有奇特的自然风光,却因其环境质量上乘而成为生态旅游胜地。
2、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方面的效益
从正面环境效应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具有保护自然界和野生动植物的功能。众所周知,生态旅游可使游人与资源之间产生移情作用,减少负面伤害,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对世界一些国家的国家公园的调查报告显示,推动和开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物,尤其是珍稀濒危生物的保护。这是因为生态旅游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旅游方式,一般规模相对较小,行为要受到一定规范和限制。参与者一般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会以环境伦理作为行为的准则,而且在他们深切地了解了生态环境危机后,就会落实到实际的关爱环境的行动中。有时生态旅游者还会成为前哨观察员,一旦发现某些珍贵资源和珍稀动物遭受破坏时,他们就会设法通知相关的保护团体或政府机构或者发起相应的保护运动。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发旅游后,一是可以起到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态和保护意识的教育作用;二是为保护区的珍稀濒危生物保护找到经济支撑,增加保护和管理力度;三是可以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人民富足了,反过来又会加强对野生生物的保护。
四、生态旅游的人文效益
从旅游者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通过旅游者的走进自然、认识自然,从而达到自觉保护自然的目的。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众所周知,旅游者的环境觉醒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环境意识较差,需要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的兴起,可推动旅游对环境的保护,营造优良环境,为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提供有利的契机。随着生态旅游实践的进一步展开,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不断得以强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 教育对象的扩大化,从只教育学生发展为教育所有旅游游客,把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了全社会。
- 教育手段的提高,从单纯的游客用心去感受的教育方式,发展为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艺术等知识展示自然,使人能够更为直观形象地接受教育,教育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 教育意义更大,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环境素养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全民环境素养的提高,这将是人类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的希望所在。
旅行商协会建议这些组织采用自己的环境规范来约束在特殊景点和生态系统的行为。通过多种手段,使旅游者懂得作为一个旅游者,特别是生态旅游者必须履行的生态义务,奉行的生态道德,实践生态文明行为等。